×

Loading...
Ad by
Ad by

音乐文摘系列之 古尔德访谈 — 25年的录音艺术家生涯(下)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Part Two of this interview

[接上回]

C:你形容一些演奏者受到了“音乐会经历的污染”。 和塞尔的合作属不属于这类经历呢?

G:我觉得独奏者和指挥之间有争执是常见的事。一个季度和二十个指挥合作而没有对其中一两个产生厌恶,这是很难办到的。(笑)不过我并不像其他演奏者,我和指挥们没有什么太坏的关系。我觉得原因在于我对协奏曲普遍不感兴趣。 我试图以助奏(obbligato)的方式演奏协奏曲,让钢琴融入到乐队,把协奏曲变成一首包含了钢琴声部的交响曲。不用说,这对一些自我意识强烈的指挥不具损害力 — 他们蛮喜欢(我这样做)的。 我给你讲一个特殊的音乐会经历,那是1959年在卢瑟恩(Lucerne)与卡拉扬和爱乐乐团合作。 我们演奏的是巴赫D小调协奏曲,当天我感冒发烧很严重,因为演出时额头上的汗水流到眼睛里,以至我无法看清东西。就在末乐章时,非常奇妙的一刻发生了,我强迫自己睁开眼睛,想看看这个人(指卡拉扬)在做什么。我总是认为末乐章那一段平淡无奇(说着哼出此段的钢琴旋律和乐队旋律),但突然间奇妙的事发生了。那种感觉很像我与施瓦茨科普夫合作时的感觉,有些毛骨悚然。我向卡拉扬望去,看到他站在指挥台上 — 完全没有在做任何事(doing absolutely nothing)。 我不知道他这样无所事事的站了多久 — 可音乐却一直进行着! 那一段快结束时,他简练的给出信号,乐队便又开始齐奏了。 那一刻充满魔力的瞬间和当时坐在观众席的2500人毫无关系 — 纯属偶然。

C:我知道浪漫主义音乐并不贴近你的心灵,你有很强的个人好恶。 公平的讲,你觉得放同一首乐曲时,两个人会听到相同的东西吗?

G:我不知道,我从来没想过。如果你和我坐在这里听一段录音,也许会有一些共同的词汇来形容的。你也许喜欢它,而我可能不喜欢它,或者颠倒过来。不过我想我们会用某种语言来形容我们共同听到的东西。当然,每个听者都会有他个人的反应。

C:同一首曲子每次听起来都会给我不同感受。如果一个人的听乐感受能如此多样,那么我想……

G:是吗!那我告诉你我的经验,以一个听者的角度。 任何时候,我都是只听几个录音,一遍又一遍不停的听。 顺便说一句,我看电影也是如此。 我用录像带把它们录下来。 我是我所知道的唯一能把一部电影反复看上四五十遍、并细心观察每一个镜头的人。

C:哪类电影?

G:哦,Women in the Dunes是我很喜爱的影片。 我想说的是,我对自己熟悉的经历感到满意,无需再到外面寻找新的音乐和电影经历。

C:也就是说,如果你喜欢某部作品,它对你的吸引力会无限膨胀?

G:没错。尽管我的收藏里有很多唱片,不过很多时候我可能一连几个月只听特定的某部作品,像某些人需要安定药一样。举个例子,两年前有段时期我在做R.施特劳斯的纪录片,当时《变形》这部作品我听上了瘾,一连几个月每天都要听它 — 这部作品感动了我,贯穿了我,甚至成为我性格的一部分。

C:你对事业的这种热忱归功于何处呢?

G:说热忱言过其实了。 我想是因为我只会去做我真正热爱、真正关心的事。这样的话,我就不会以平淡无味的心情对待工作,而是满怀激情的投入到每个项目中。

G:你很倾向于理智和智慧的思考,但音乐演绎需要的不只是智慧。 你认为什么造就了独特的古尔德式的表情呢?

G:这很复杂。我是这么想的,近几年来我的录音里有一种人到暮年的安详和静谧,音乐成为一种宁静的体验,就像当年《变形》给我的感受。 我并不是说我的录音有这种能力,如果有的话我会很高兴。 如果我们录出来的音乐能够达到某种程度的完美,不光是技术上,更是在精神层次上的完美,则再好不过了。 我认为你首先要有这个愿望。 当然,由于作品灵魂的瑕疵和个人的缺陷,一个人总会受到局限。但我认为,不管在表演中还是录音中,所需的都不止是单纯的技术范围的挖掘。

C:你可以轻易的从巴赫跳到斯克里亚宾再到欣德米特。有哪位当代作曲家贴近你的心灵吗?

G:谈不上贴近心灵。现在发生的很多事都很吸引我,但音乐界有个问题一直困扰我 — 这个问题与音乐史一样悠久 — 那就是派系问题,事物跟随时下的潮流发展,并且分裂成互拼互斗的几个极端。 我理想的音乐环境中,人们不需要选择立场。 最近这种态势有所缓和,这些迹象很鼓舞人心。但就在十年前,那种“不是这个就是那个”和“二者永远合不到一起”(never the twain shall meet)的氛围非常浓重。在这期间,整个媒体的宣传机器助长了派系间的分歧。

C:你对加拿大音乐的印象如何?

G:1967年建国百年纪念时我录过一个加拿大音乐专辑,那里面有一首作品非常重要 — Istvan Anhalt的幻想曲。那时我称之为大师级作品。不过现在大家都在做些什么我并不清楚。

C:你对加拿大民族主义有什么看法?

G:哦,这是“时髦”的话题。我觉得这种民族主义的想法比较愚蠢,我并不赞成这种界线和隔阂感(barrier),因为我在其它国家音乐生活的参与中从未受到任何反对和抵制。我觉得这个国家有很多优良的传统,对我个人而言,与美国那种热情激进的精神相比,我更习惯于宁静略微保守的北方性格。因此,作为加拿大人,我能够理解维护这种精神的愿望。但我觉得,这不代表一定要把并非出生在这里的人都拒之门外。

C:你觉得有什么艺术因素属于加拿大特有的吗?

G:你是说除了爱斯基摩雕刻? 我不知道。我觉得在加拿大电影中 — 不一定是有名的电影 — 有一种不甘愿束缚于陈腐主题的愿望,这在美国文化中并不很明显。也许这个特点也出现在芬兰文化或上沃尔特文化中(笑),所以说不上是我们这个国家特有的。 不过人们总想寻找边境线南北两个国家的区别,我想这可能算一个重要区别吧。

C:你觉得我们听的音乐是不是太多了?

G:不。有这样一个滑稽的说法,特别是在职业音乐家中流传,他们认为整天被背景音乐所包围是有害的。 我根本不认为这会有害。我每天进进出出的电梯或餐馆里都在放背景音乐,我不但不会受到干扰,而且有能力在需要的时候将它们排出脑外。但是在历史上,这种音乐对很多人意义特别。不管它们听起来多么萎靡颓废,它们却提供给人们一个接触十九、二十世纪音乐中的一些通俗曲目的机会,人们在不经意间接受了某种程度的熏陶或教育。 这种熏陶对职业音乐家来说可能没什么价值,但对于一个卡车司机,当他走进路边的咖啡馆,耳中可能会听到一些普契尼和瓦格纳的大杂烩,或者是曼托瓦尼。无论是什么,这位卡车司机的脑海中会产生一个概念 — 建立一个基础的词汇 — 当他听到贝多芬第九交响曲时,他未必会知道这首曲子,但至少他会形成一种感知(perception)。 职业音乐家们对背景音乐的看法,则是认为它们降低了兴奋程度……

C:或者说妨碍一个人专注。

G:是的。在我看来,了解了这些通俗曲目未必会让一个人爱上音乐,但可能会诱发他进一步探索音乐的欲望。 我不相信欣赏音乐一定要和其它的事情分开做。 我不相信一个人为了要听《尼伯龙根的指环》,一定要经过艰难跋涉,怀着朝圣的心情,最后到达一个偏僻的村庄,只是为了寻求这种磨砺,将赏乐经历升华成巨大的享受! 但这种事确实发生在十九世纪的拜罗伊特。 我觉得当你的头脑在思考各种讯息时,这个时候欣赏音乐会得到更多的乐趣和思想上的充实。 比如我,尽管我很少弹钢琴,但我的脑子中没有一刻不在思考着音乐,甚至是现在与你交谈中。

C:那么你认为背景音乐是一种能够自然升华的力量?

G:是的。但有一点除外,我对任何种类的摇滚乐毫无忍耐力。如果所有的广播系统一时间全都换成摇滚乐,我会发疯的。(笑) 电梯里播放Janis Joplin也是难以忍受的。

C:批评家对你似乎持一种固有的看法,比如我在最近的纽约时报中读到关于你的贝多芬录音的评述:“…… 有时让人愤怒,但却保持了一贯的风格,发人深省。” 对这种评述你会感到反感吗?

G:我不会反感,风格是不是保持一贯,我也不知道。 我觉得很多评论家认为我的演奏受到了与电子媒体长期接触的影响,他们认为我的演奏是一个有条不紊的探索的产物。 我不知道这种做法是好还是坏,但我觉得,我希望在录音室达到的远不止是正确的再现乐谱上的音符。

C:你觉得和过去相比,现在音乐界是否缺乏独特的演绎风格?

G:以一种追溯过去的眼光看,历史上也许有段时期似乎每个人都具有独立的个性 — 我不知道曾经是不是这样。 这个世纪初确实有一些不寻常的个体,比如我对门格贝尔格(Mengelberg)就无限崇敬。他是有史以来最出色的指挥家之一,与此同时也是最让人恼怒的一位。(笑) 那个时候还有一些人墨守成规得叫人受不了。

C:是不是因为他们不愿冒险尝试呢?

G:是的。 我小时候听着托斯卡尼尼的演出广播长大,那时我觉得他是一位才能精湛的指挥,但同时也是非常乏味的指挥。 在他的演出中我从未体会过在富特文格勒、门格贝尔格、和斯托科夫斯基的演出中才能体会到的神奇的瞬间。 对于音乐演奏长久以来一直存在着两种看法。有些人认为我们应当竭尽所能超越乐谱上记录的音符,而另一些人则认为音乐家的职责就是准确再现写在乐谱上的音符。 我不清楚这两类音乐家的比例经历了何等变化。

C:假设在你面前还有二十五年的录音历程,你会有新的发展方向吗? 有过什么计划吗?

G:当然。当我二十岁时,我曾计划在三十岁停止音乐会生涯,并开始从事录音,直到五十岁。 我在三十多岁停止演出,我和录音公司的合约签到五十多岁 — 时间上稍有偏差,但我不会计较的。 在这之后,会有一次类似二十年前一样的重要的转变,但我现在还不想透露任何信息。 我一直相信人生道路的改变,因为我想做的事太多了。 (注:此处古尔德提到的是他成为录音指挥的愿望)

[完]

翻译:Lifesucks
2005-07-03

Roberts, John P. L., ed. “Twenty-five Years as a Recording Artist: Gould in Conversation with Ulla Colgrass”. The Art of Glenn Gould: reflections of a musical genius. Toronto: Malcolm Lester Books, 1999, Pg. 340 — 354.

注释:
1. Women in the Dunes, 日本导演Hiroshi Teshigahara的作品。 古尔德非常喜爱其中由日本作曲家武满徹(Toru Takemitsu)创作的音乐。
2. Janis Joplin (1943—1970),美国著名布鲁斯(blues)歌手。古尔德认为她的歌声不堪入耳,视之为美国吸毒文化的体现。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Report

Replies, comments and Discussions:

  • 枫下拾英 / 乐韵书香 / 音乐文摘系列之 古尔德访谈 — 25年的录音艺术家生涯(下)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Part Two of this interview

    [接上回]

    C:你形容一些演奏者受到了“音乐会经历的污染”。 和塞尔的合作属不属于这类经历呢?

    G:我觉得独奏者和指挥之间有争执是常见的事。一个季度和二十个指挥合作而没有对其中一两个产生厌恶,这是很难办到的。(笑)不过我并不像其他演奏者,我和指挥们没有什么太坏的关系。我觉得原因在于我对协奏曲普遍不感兴趣。 我试图以助奏(obbligato)的方式演奏协奏曲,让钢琴融入到乐队,把协奏曲变成一首包含了钢琴声部的交响曲。不用说,这对一些自我意识强烈的指挥不具损害力 — 他们蛮喜欢(我这样做)的。 我给你讲一个特殊的音乐会经历,那是1959年在卢瑟恩(Lucerne)与卡拉扬和爱乐乐团合作。 我们演奏的是巴赫D小调协奏曲,当天我感冒发烧很严重,因为演出时额头上的汗水流到眼睛里,以至我无法看清东西。就在末乐章时,非常奇妙的一刻发生了,我强迫自己睁开眼睛,想看看这个人(指卡拉扬)在做什么。我总是认为末乐章那一段平淡无奇(说着哼出此段的钢琴旋律和乐队旋律),但突然间奇妙的事发生了。那种感觉很像我与施瓦茨科普夫合作时的感觉,有些毛骨悚然。我向卡拉扬望去,看到他站在指挥台上 — 完全没有在做任何事(doing absolutely nothing)。 我不知道他这样无所事事的站了多久 — 可音乐却一直进行着! 那一段快结束时,他简练的给出信号,乐队便又开始齐奏了。 那一刻充满魔力的瞬间和当时坐在观众席的2500人毫无关系 — 纯属偶然。

    C:我知道浪漫主义音乐并不贴近你的心灵,你有很强的个人好恶。 公平的讲,你觉得放同一首乐曲时,两个人会听到相同的东西吗?

    G:我不知道,我从来没想过。如果你和我坐在这里听一段录音,也许会有一些共同的词汇来形容的。你也许喜欢它,而我可能不喜欢它,或者颠倒过来。不过我想我们会用某种语言来形容我们共同听到的东西。当然,每个听者都会有他个人的反应。

    C:同一首曲子每次听起来都会给我不同感受。如果一个人的听乐感受能如此多样,那么我想……

    G:是吗!那我告诉你我的经验,以一个听者的角度。 任何时候,我都是只听几个录音,一遍又一遍不停的听。 顺便说一句,我看电影也是如此。 我用录像带把它们录下来。 我是我所知道的唯一能把一部电影反复看上四五十遍、并细心观察每一个镜头的人。

    C:哪类电影?

    G:哦,Women in the Dunes是我很喜爱的影片。 我想说的是,我对自己熟悉的经历感到满意,无需再到外面寻找新的音乐和电影经历。

    C:也就是说,如果你喜欢某部作品,它对你的吸引力会无限膨胀?

    G:没错。尽管我的收藏里有很多唱片,不过很多时候我可能一连几个月只听特定的某部作品,像某些人需要安定药一样。举个例子,两年前有段时期我在做R.施特劳斯的纪录片,当时《变形》这部作品我听上了瘾,一连几个月每天都要听它 — 这部作品感动了我,贯穿了我,甚至成为我性格的一部分。

    C:你对事业的这种热忱归功于何处呢?

    G:说热忱言过其实了。 我想是因为我只会去做我真正热爱、真正关心的事。这样的话,我就不会以平淡无味的心情对待工作,而是满怀激情的投入到每个项目中。

    G:你很倾向于理智和智慧的思考,但音乐演绎需要的不只是智慧。 你认为什么造就了独特的古尔德式的表情呢?

    G:这很复杂。我是这么想的,近几年来我的录音里有一种人到暮年的安详和静谧,音乐成为一种宁静的体验,就像当年《变形》给我的感受。 我并不是说我的录音有这种能力,如果有的话我会很高兴。 如果我们录出来的音乐能够达到某种程度的完美,不光是技术上,更是在精神层次上的完美,则再好不过了。 我认为你首先要有这个愿望。 当然,由于作品灵魂的瑕疵和个人的缺陷,一个人总会受到局限。但我认为,不管在表演中还是录音中,所需的都不止是单纯的技术范围的挖掘。

    C:你可以轻易的从巴赫跳到斯克里亚宾再到欣德米特。有哪位当代作曲家贴近你的心灵吗?

    G:谈不上贴近心灵。现在发生的很多事都很吸引我,但音乐界有个问题一直困扰我 — 这个问题与音乐史一样悠久 — 那就是派系问题,事物跟随时下的潮流发展,并且分裂成互拼互斗的几个极端。 我理想的音乐环境中,人们不需要选择立场。 最近这种态势有所缓和,这些迹象很鼓舞人心。但就在十年前,那种“不是这个就是那个”和“二者永远合不到一起”(never the twain shall meet)的氛围非常浓重。在这期间,整个媒体的宣传机器助长了派系间的分歧。

    C:你对加拿大音乐的印象如何?

    G:1967年建国百年纪念时我录过一个加拿大音乐专辑,那里面有一首作品非常重要 — Istvan Anhalt的幻想曲。那时我称之为大师级作品。不过现在大家都在做些什么我并不清楚。

    C:你对加拿大民族主义有什么看法?

    G:哦,这是“时髦”的话题。我觉得这种民族主义的想法比较愚蠢,我并不赞成这种界线和隔阂感(barrier),因为我在其它国家音乐生活的参与中从未受到任何反对和抵制。我觉得这个国家有很多优良的传统,对我个人而言,与美国那种热情激进的精神相比,我更习惯于宁静略微保守的北方性格。因此,作为加拿大人,我能够理解维护这种精神的愿望。但我觉得,这不代表一定要把并非出生在这里的人都拒之门外。

    C:你觉得有什么艺术因素属于加拿大特有的吗?

    G:你是说除了爱斯基摩雕刻? 我不知道。我觉得在加拿大电影中 — 不一定是有名的电影 — 有一种不甘愿束缚于陈腐主题的愿望,这在美国文化中并不很明显。也许这个特点也出现在芬兰文化或上沃尔特文化中(笑),所以说不上是我们这个国家特有的。 不过人们总想寻找边境线南北两个国家的区别,我想这可能算一个重要区别吧。

    C:你觉得我们听的音乐是不是太多了?

    G:不。有这样一个滑稽的说法,特别是在职业音乐家中流传,他们认为整天被背景音乐所包围是有害的。 我根本不认为这会有害。我每天进进出出的电梯或餐馆里都在放背景音乐,我不但不会受到干扰,而且有能力在需要的时候将它们排出脑外。但是在历史上,这种音乐对很多人意义特别。不管它们听起来多么萎靡颓废,它们却提供给人们一个接触十九、二十世纪音乐中的一些通俗曲目的机会,人们在不经意间接受了某种程度的熏陶或教育。 这种熏陶对职业音乐家来说可能没什么价值,但对于一个卡车司机,当他走进路边的咖啡馆,耳中可能会听到一些普契尼和瓦格纳的大杂烩,或者是曼托瓦尼。无论是什么,这位卡车司机的脑海中会产生一个概念 — 建立一个基础的词汇 — 当他听到贝多芬第九交响曲时,他未必会知道这首曲子,但至少他会形成一种感知(perception)。 职业音乐家们对背景音乐的看法,则是认为它们降低了兴奋程度……

    C:或者说妨碍一个人专注。

    G:是的。在我看来,了解了这些通俗曲目未必会让一个人爱上音乐,但可能会诱发他进一步探索音乐的欲望。 我不相信欣赏音乐一定要和其它的事情分开做。 我不相信一个人为了要听《尼伯龙根的指环》,一定要经过艰难跋涉,怀着朝圣的心情,最后到达一个偏僻的村庄,只是为了寻求这种磨砺,将赏乐经历升华成巨大的享受! 但这种事确实发生在十九世纪的拜罗伊特。 我觉得当你的头脑在思考各种讯息时,这个时候欣赏音乐会得到更多的乐趣和思想上的充实。 比如我,尽管我很少弹钢琴,但我的脑子中没有一刻不在思考着音乐,甚至是现在与你交谈中。

    C:那么你认为背景音乐是一种能够自然升华的力量?

    G:是的。但有一点除外,我对任何种类的摇滚乐毫无忍耐力。如果所有的广播系统一时间全都换成摇滚乐,我会发疯的。(笑) 电梯里播放Janis Joplin也是难以忍受的。

    C:批评家对你似乎持一种固有的看法,比如我在最近的纽约时报中读到关于你的贝多芬录音的评述:“…… 有时让人愤怒,但却保持了一贯的风格,发人深省。” 对这种评述你会感到反感吗?

    G:我不会反感,风格是不是保持一贯,我也不知道。 我觉得很多评论家认为我的演奏受到了与电子媒体长期接触的影响,他们认为我的演奏是一个有条不紊的探索的产物。 我不知道这种做法是好还是坏,但我觉得,我希望在录音室达到的远不止是正确的再现乐谱上的音符。

    C:你觉得和过去相比,现在音乐界是否缺乏独特的演绎风格?

    G:以一种追溯过去的眼光看,历史上也许有段时期似乎每个人都具有独立的个性 — 我不知道曾经是不是这样。 这个世纪初确实有一些不寻常的个体,比如我对门格贝尔格(Mengelberg)就无限崇敬。他是有史以来最出色的指挥家之一,与此同时也是最让人恼怒的一位。(笑) 那个时候还有一些人墨守成规得叫人受不了。

    C:是不是因为他们不愿冒险尝试呢?

    G:是的。 我小时候听着托斯卡尼尼的演出广播长大,那时我觉得他是一位才能精湛的指挥,但同时也是非常乏味的指挥。 在他的演出中我从未体会过在富特文格勒、门格贝尔格、和斯托科夫斯基的演出中才能体会到的神奇的瞬间。 对于音乐演奏长久以来一直存在着两种看法。有些人认为我们应当竭尽所能超越乐谱上记录的音符,而另一些人则认为音乐家的职责就是准确再现写在乐谱上的音符。 我不清楚这两类音乐家的比例经历了何等变化。

    C:假设在你面前还有二十五年的录音历程,你会有新的发展方向吗? 有过什么计划吗?

    G:当然。当我二十岁时,我曾计划在三十岁停止音乐会生涯,并开始从事录音,直到五十岁。 我在三十多岁停止演出,我和录音公司的合约签到五十多岁 — 时间上稍有偏差,但我不会计较的。 在这之后,会有一次类似二十年前一样的重要的转变,但我现在还不想透露任何信息。 我一直相信人生道路的改变,因为我想做的事太多了。 (注:此处古尔德提到的是他成为录音指挥的愿望)

    [完]

    翻译:Lifesucks
    2005-07-03

    Roberts, John P. L., ed. “Twenty-five Years as a Recording Artist: Gould in Conversation with Ulla Colgrass”. The Art of Glenn Gould: reflections of a musical genius. Toronto: Malcolm Lester Books, 1999, Pg. 340 — 354.

    注释:
    1. Women in the Dunes, 日本导演Hiroshi Teshigahara的作品。 古尔德非常喜爱其中由日本作曲家武满徹(Toru Takemitsu)创作的音乐。
    2. Janis Joplin (1943—1970),美国著名布鲁斯(blues)歌手。古尔德认为她的歌声不堪入耳,视之为美国吸毒文化的体现。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Beauty, Awesome.
    • 古尔德说:“是的。在我看来,了解了这些通俗曲目未必会让一个人爱上音乐,但可能会诱发他进一步探索音乐的欲望。”。是的,Demented Person的帖子,已经让我有了这样的欲望。BTW, 古尔德对摇滚乐的评价,我要唱反调。。。
      • 唱京剧啊,怎么一句拖这么长音,没有听见结束?~~:-)~~等你的反调呢~
        • 此处无声胜有声。。。
      • 我们对古先生对新生事物的态度感到深深的遗憾~遗憾之余,也认识到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观点~~
    • 精华!我总是喜欢你的帖子。一定用了你不少时间。
      • Thank you~
    • 古先生虽然不喜欢Janis Joplin,但是Janis靠录音成名成家, 这一点和古先生后来的选择有异曲同工之妙啊~~
    • 今天在图书馆, 借了3盘讲述Gould生平并附有他演奏实况的DVD(Life & Times, Russian journey, Extasis), 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活生生的Gould, 他被誉为加拿大最伟大的钢琴家, 多谢你的介绍, 让我们有机会了解这位国宝级的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