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ading...
Ad by
  • 予人玫瑰,手有余香:加拿大新天地工作移民诚聘求职顾问&行业导师!
Ad by
  • 予人玫瑰,手有余香:加拿大新天地工作移民诚聘求职顾问&行业导师!

“我的名字叫红“ – My Name Is Red - 读后感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我的名字叫红“ – 读后感

我一向喜欢具有文化交流和冲突背景下的小说,因为自己也是一个流落异乡,用非母语谋生存的人。当这本小说进入视野的时候,我就产生了阅读的兴趣,从网上买来,就开始读了。伊斯坦布尔,君士坦丁堡,一个城市,两个名字,是很冲突的地方。故事就发生在这儿。

看了第一章,觉得是一篇说谋杀的小说;看了第二章,觉得是伤感坎坷的爱情故事;看了第三章,觉得是宗教背景下的信仰冲突;看了第四章,觉得是一本探讨艺术,艺术风格和艺术永恒,娓娓到来的天方夜谭式的故事。故事就这么展开,交杂着爱情与争夺,信仰和世俗,天才与平庸,张扬个性和附和传统。一会儿是爱恨交织情节惊悚的悬念,一会儿是隐喻连篇,源远流长的艺术故事,一会儿是扑簌迷离的谋杀推理。 所有这些都是围绕着读者最为关心的谋杀的动机和凶手是谁,以及那爱情是否成真。故事也是以书中人物的自叙和读者- 你-的对话来表现的,一直都抓住读者的心。

故事发生在16世纪末期,故事的主人公们都是一群所谓的微画家们和他们的邻近的人。他们靠为王宫贵族制造精美的书籍为生,他们是艺术家,也是以此为生的工匠。这些书也许和中国的玉器雕刻一样,是尊贵和地位的象征。这些书往往都是历史传奇,优美诗歌,或是丰功伟绩的记载,多是国王命令下完成的。书由书法家书写,这些微画家来描绘装饰。他们师从名门,从小就接受严格的训练,依从深厚的绘画传统,等到出师时候,也仍然是在名门之下的作坊里工作。他们绘画,却很少创作。依恋传统,几乎所有的画都有定式可言,色彩和样式,都有源头的大师在几百年前就留下了范本。风格的演变及其缓慢,他们要得是纯粹的美,和画所表现的情感, 他们不是画眼睛所看的,而是画心灵的眼睛所看的。希望画所表现的是引人入胜,达到信仰的纯正。从艺术的欣赏到信仰的纯正,是一个多么大的飞跃。这样的艺术要的是时间的锤炼,没有个性张扬,有的是纯净和空灵,就象画出了真主阿拉眼中的世界。因此,画不求形似。而求神韵,而且要避免成为膜拜的对象。画中的树,必须是最美的那种形态;画中人,只能有完美的情绪表达,不能象真人。画只能是装饰,引领人去读书,而不能是单独的艺术品,更不能挂在墙上,供人瞻仰,以免有亵渎真主之嫌。

可是历史到了这么一个关头,临近的欧洲人有了一种绘画,可以细腻逼真的表现一个人,以致你可以将画中人从人群中找出来。而且他们将画挂在墙上,教堂里,宫殿里,自豪的宣示着,供人瞻仰。但这种风气的影响到来时,微画家们开始了不安的激动。

其实谁不想画一幅自己的画,让别人一下就认出是自己的画,画家们都有这样的自负。其实谁不想有一幅自己的肖像,让别人看到自己。故事中的爱情,有着12年的长久的煎熬,如果他身边有一幅爱人的肖像,长久的思念似乎也会变得甜蜜。就是国王苏丹也抵不过想要一幅自己肖像的诱惑。于是苏丹命令了一个秘密的工程,委托一位名微画家画一幅自己的肖像,当然要欧洲式的,看起来和真人一样的,可以宣示苏丹威严仪容,威镇四方。这个工程有多人参加,可是背叛传统,模仿外人,特别是异教徒的画风,在画家们中出现了裂痕。

这时的社会,已是伊斯兰教诞生了1000年的社会,清真寺里的教导深深的影响着人们。流言在传说画家们在模仿异教徒,任何人只要看了他们的画,马上就会变成魔鬼。恐惧在画家心中留下阴影,害怕告发,害怕背离信仰,可是展示自己的天分及留下自己的形象也是不可抵御的诱惑。谋杀就是在这样的情形下发生的。

最后凶手发现了,他也死得其所。可是画被销毁了,苏丹也解散了画坊。微画就凋零了,似乎是敌不过欧洲的画,那就不要也罢。凶手尝试着画出一幅自己的肖像,他是如此自负,对着镜子努力了几天,而不得其所。这真是讽刺,微画家们有着几百年的绘画传统,即使是天才如斯,却画不出一幅逼真的肖像。长久的禁忌,终于失去了创造的能力。幸亏国王的画像没有完成,不然真是出丑了。

整本书,可以说是错落有致,结构巧妙,情节紧张生动,人物刻画都是自叙,所以心理活动得到展现,表达了各种人物的微妙心理。有好莱坞式的紧张和紧凑,有各章“罗生门”似的自叙,有天方夜谭式的传说故事来探讨艺术,也有金钱,死亡,魔鬼,女人的独白,充满了哲理。

我看完了,思索了两天,似乎才感受到这小说的意义。就是意识形态和艺术自由的关系。一种长久的沁润人心的意识形态,可以形成社会的和个人内心的压力。当新兴事务产生之际,如果和意识形态发生冲突,在这种压力就可能消灭新兴事务于萌芽。自由的创作就没有了土壤,艺术的辉煌灿烂就失去了光芒,终于沉寂。一个个人也许觉得放弃自己的肖像是一件小事,可是整个艺术传统,曾经荣耀辉煌的流传了几百年的传统终于凋零,那就是一个大事了。其实纵观历史和世界,辉煌的过去在很多地方都有,可是后人凭吊之时,可否想过,思想自由,包含吸收,改革自新,才能提供继续辉煌之路。微画的发端,其实就是这么做的,从波斯,蒙古,中国和其他中亚地区来的艺术交流和影响,加上大师们的融合创作,才有了这其后几百年的辉煌。可是辉煌不再,以致沉寂。不能不让我们再思三思。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Report

Replies, comments and Discussions:

  • 枫下拾英 / 乐韵书香 / “我的名字叫红“ – My Name Is Red - 读后感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我的名字叫红“ – 读后感

    我一向喜欢具有文化交流和冲突背景下的小说,因为自己也是一个流落异乡,用非母语谋生存的人。当这本小说进入视野的时候,我就产生了阅读的兴趣,从网上买来,就开始读了。伊斯坦布尔,君士坦丁堡,一个城市,两个名字,是很冲突的地方。故事就发生在这儿。

    看了第一章,觉得是一篇说谋杀的小说;看了第二章,觉得是伤感坎坷的爱情故事;看了第三章,觉得是宗教背景下的信仰冲突;看了第四章,觉得是一本探讨艺术,艺术风格和艺术永恒,娓娓到来的天方夜谭式的故事。故事就这么展开,交杂着爱情与争夺,信仰和世俗,天才与平庸,张扬个性和附和传统。一会儿是爱恨交织情节惊悚的悬念,一会儿是隐喻连篇,源远流长的艺术故事,一会儿是扑簌迷离的谋杀推理。 所有这些都是围绕着读者最为关心的谋杀的动机和凶手是谁,以及那爱情是否成真。故事也是以书中人物的自叙和读者- 你-的对话来表现的,一直都抓住读者的心。

    故事发生在16世纪末期,故事的主人公们都是一群所谓的微画家们和他们的邻近的人。他们靠为王宫贵族制造精美的书籍为生,他们是艺术家,也是以此为生的工匠。这些书也许和中国的玉器雕刻一样,是尊贵和地位的象征。这些书往往都是历史传奇,优美诗歌,或是丰功伟绩的记载,多是国王命令下完成的。书由书法家书写,这些微画家来描绘装饰。他们师从名门,从小就接受严格的训练,依从深厚的绘画传统,等到出师时候,也仍然是在名门之下的作坊里工作。他们绘画,却很少创作。依恋传统,几乎所有的画都有定式可言,色彩和样式,都有源头的大师在几百年前就留下了范本。风格的演变及其缓慢,他们要得是纯粹的美,和画所表现的情感, 他们不是画眼睛所看的,而是画心灵的眼睛所看的。希望画所表现的是引人入胜,达到信仰的纯正。从艺术的欣赏到信仰的纯正,是一个多么大的飞跃。这样的艺术要的是时间的锤炼,没有个性张扬,有的是纯净和空灵,就象画出了真主阿拉眼中的世界。因此,画不求形似。而求神韵,而且要避免成为膜拜的对象。画中的树,必须是最美的那种形态;画中人,只能有完美的情绪表达,不能象真人。画只能是装饰,引领人去读书,而不能是单独的艺术品,更不能挂在墙上,供人瞻仰,以免有亵渎真主之嫌。

    可是历史到了这么一个关头,临近的欧洲人有了一种绘画,可以细腻逼真的表现一个人,以致你可以将画中人从人群中找出来。而且他们将画挂在墙上,教堂里,宫殿里,自豪的宣示着,供人瞻仰。但这种风气的影响到来时,微画家们开始了不安的激动。

    其实谁不想画一幅自己的画,让别人一下就认出是自己的画,画家们都有这样的自负。其实谁不想有一幅自己的肖像,让别人看到自己。故事中的爱情,有着12年的长久的煎熬,如果他身边有一幅爱人的肖像,长久的思念似乎也会变得甜蜜。就是国王苏丹也抵不过想要一幅自己肖像的诱惑。于是苏丹命令了一个秘密的工程,委托一位名微画家画一幅自己的肖像,当然要欧洲式的,看起来和真人一样的,可以宣示苏丹威严仪容,威镇四方。这个工程有多人参加,可是背叛传统,模仿外人,特别是异教徒的画风,在画家们中出现了裂痕。

    这时的社会,已是伊斯兰教诞生了1000年的社会,清真寺里的教导深深的影响着人们。流言在传说画家们在模仿异教徒,任何人只要看了他们的画,马上就会变成魔鬼。恐惧在画家心中留下阴影,害怕告发,害怕背离信仰,可是展示自己的天分及留下自己的形象也是不可抵御的诱惑。谋杀就是在这样的情形下发生的。

    最后凶手发现了,他也死得其所。可是画被销毁了,苏丹也解散了画坊。微画就凋零了,似乎是敌不过欧洲的画,那就不要也罢。凶手尝试着画出一幅自己的肖像,他是如此自负,对着镜子努力了几天,而不得其所。这真是讽刺,微画家们有着几百年的绘画传统,即使是天才如斯,却画不出一幅逼真的肖像。长久的禁忌,终于失去了创造的能力。幸亏国王的画像没有完成,不然真是出丑了。

    整本书,可以说是错落有致,结构巧妙,情节紧张生动,人物刻画都是自叙,所以心理活动得到展现,表达了各种人物的微妙心理。有好莱坞式的紧张和紧凑,有各章“罗生门”似的自叙,有天方夜谭式的传说故事来探讨艺术,也有金钱,死亡,魔鬼,女人的独白,充满了哲理。

    我看完了,思索了两天,似乎才感受到这小说的意义。就是意识形态和艺术自由的关系。一种长久的沁润人心的意识形态,可以形成社会的和个人内心的压力。当新兴事务产生之际,如果和意识形态发生冲突,在这种压力就可能消灭新兴事务于萌芽。自由的创作就没有了土壤,艺术的辉煌灿烂就失去了光芒,终于沉寂。一个个人也许觉得放弃自己的肖像是一件小事,可是整个艺术传统,曾经荣耀辉煌的流传了几百年的传统终于凋零,那就是一个大事了。其实纵观历史和世界,辉煌的过去在很多地方都有,可是后人凭吊之时,可否想过,思想自由,包含吸收,改革自新,才能提供继续辉煌之路。微画的发端,其实就是这么做的,从波斯,蒙古,中国和其他中亚地区来的艺术交流和影响,加上大师们的融合创作,才有了这其后几百年的辉煌。可是辉煌不再,以致沉寂。不能不让我们再思三思。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大手笔,好~~ 看到认真讨论艺术史的文字就是一种快乐~
    • 画圈。
    • 表扬一下,你写的书评真好。应该告诉大家,你是在对去年的诺贝尔文学奖作品进行评论:)
    • "阅读广泛,意见中肯" (ZT)
    • wonderful writing, we could say you are a deep thinker, BTW, FYI, here is something for more reference
      • 谢谢分享,桌子!有没有My Name is Red一书的网上连接?最好是英文版:-)
        • Please, do not always ask for internet link about a book, an English Book, @_@
    • 精华版 读后感!!
    • 谢谢。有没有My Name is Red一书的网上连接?
    • I am reading this now.....English one.... I read it very very slow....only Chap. 2 now.....thanks for sharing......
      • Could you please give me the link of the English version? Many thanks.
        • sorry, I read a real book. not the one from the website.....
        • here
          • Thanks.
    • 顶!结论很精辟。
      意识形态和艺术自由的关系
      • 还没读怎么知道? 与您的观点一致的就是精辟? 有先入为主之嫌. 虽然我在这个观点上与你有同样的倾向, 但还是要砸你一砖.
        • 没读原书也能知道此结论正确 ...至于从原书中能否得出这一结论,是另一回事
          这就叫“强词夺理”,嘿嘿
    • 能够引起人们思考的书,才是好书。没看过这本书,但你这个长篇思考,让我觉得这应该是本好书。。。
    • 是好书,不愧Nobel的得主
    • 耳闻过,尚未读.您的书评很钓人胃口.谢谢.
    • 写的很好. 尤其是对该书内容的描述. 最后一段的反思也很有见地. 不过您体会到的小说的意义与另一个人体会到的意义也可能是很不一样的. 所以我们都要自己去读. 不过您的评论激起了大家读的欲望, 这就是好的评论!
    • 我来砸一砖吧:This review contains excessive spoilers. You give away too much information on the plot, makes me wonder whether it's still necessary to read the novel after reading your review.
      • A good review should leave the reader intrigued, unsatisfied, and wanting more. I'm afraid your review does the opposite to me. I feel there is nothing left for me discover.~~
        • 我不同意你的意见。那么复杂的书不是这一两句能概括的。你必须知道你读书的目的,为情节?为人物?为了知识?或者只是因为要读而读?lz的读后感真的写的很好,就是对我这种人,本来就不想读这本书的(notmy style),看了lz的读后感就行了:)
          还要说一句的是,lz写的是读后感,不是书评。
          • As much as I admire 楼主's comprehensive discussion, I think it is imperative that disclosure of the plot should be kept at a level that is both revelatory and effectively intriguing. Here 楼主 pretty much gave away the big BANG at the end.
            To me 读后感 is review.
            • 书评和读后感我觉得还是两回事。书评会从更广泛的角度去评价一本书。读后感只是自己的感想,哪怕就对书中一点事,一点情节发表感想。我觉得作者的水平可能还没到写书评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