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ading...
Ad by
  • 予人玫瑰,手有余香:加拿大新天地工作移民诚聘求职顾问&行业导师!
Ad by
  • 予人玫瑰,手有余香:加拿大新天地工作移民诚聘求职顾问&行业导师!

《西班牙狂想曲》Rapsodie espagnole:

Report

Replies, comments and Discussions:

  • 枫下拾英 / 乐韵书香 / 【拉威尔作品系列之】《鹅妈妈》组曲(Mother Goose Suite)。(a、森林中睡美人的帕凡舞曲 b、小拇指 c、丑姑娘和瓷娃娃女皇 d、美女与野兽的对话 e、仙境般的花园)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ZT

    法国作曲家拉威尔的《鹅妈妈》组曲,原来是四手联弹钢琴组曲,是一部名副其实的儿童组曲:采用儿童题材——为儿童创作、供儿童演奏的组曲。内容取材于法国作家贝洛(1628—1703)、奥努瓦夫人(约1650—1705)和博蒙夫人(1711—1780)的童话;为儿童创作——这部组曲是1909年拉威尔为他的好朋友哥台勃斯基的两个孩子创作的,并把这部作品献给了他们; 供儿童演奏——1910年4月,这部组曲在巴黎独立音乐协会的一次音乐会上初次演出时,担任钢琴四手联弹的是六岁的韦尔热尔和十岁的拉米。 《鹅妈妈》作为一部地道的儿童组曲,似乎只差作曲者不是儿童了。但拉威尔告诉我们: “我写这部组曲,目的是要唤起童年时代的诗意,因此手法就必须单纯,一切表面的效果只好摒弃不用。 ”可见作曲家也是怀着一颗童心来创作的。

    1911年,拉威尔把《鹅妈妈》改编为管弦乐组曲,后来又加上了两个乐章,改变了各乐章的次序, 并用间奏曲把它们贯串起来,成为舞剧音乐。舞剧由拉威尔根据贝洛等的鹅妈妈故事编剧,让娜.于加尔编舞,1912年1月首演于巴黎。这是一出别有情趣的儿童舞剧,拉威尔特地设计了一个小舞台,演出弗罗丽娜公主之梦的童话故事,显得分外小巧玲珑,稚态可掬。两个扎着黄头巾的黑孩子担任司幕和换景。故事以睡美人为蓝本,纺车之舞一场,公主在花园里跳舞,她的保姆坐在纺车旁。公主跌倒在纺车上,锭子刺痛了她的腰。当她着了睡魔,沉睡在卧榻上的时候,朝廷群臣们围着她跳林中睡美人的帕凡舞。接着是一系列的梦:在缓慢的小型圆舞曲伴奏下,开始了美人与野兽的对话,后来野兽变为一个漂亮的王子。两个黑孩子在间奏曲的乐声中调换布景。下一个梦是小拇指(矮子)和他的小兄弟们穿过树林,一路撒下面包屑,作为回家时的指路标志。但当孩子们睡着时,小鸟把路上的面包屑吃了个精光…… 下面的场景是摆设着十八世纪中国古玩的皇宫,宝塔皇后(丑姑娘)和她的情人青蛇在一起。五声音阶的叮当声和锣声伴奏着东方风味的舞蹈。王子登场,发现弗罗丽娜公主睡在仙园里。他吻了她一下,公主就醒来了。《鹅妈妈》舞剧在英、美演出时,常常删了拉威尔为舞剧音乐增写的两乐章和间奏曲,完全按照《鹅妈妈》组曲五乐章的布局:帕凡舞——魔园——小拇指——睡公主——美人和野兽。演的是一个小女孩梦中的奇遇,每一乐章都是以她为主角。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这个《鹅妈妈》组曲偶没有。谁有?(听了amazon里的一点点试听,也没听出个啥。)
    • 38,这个儿童舞剧编排得很趣致的样子,哪天你们的儿童团试试?要么就这么着陪你女儿玩过家家吧。
      • 呵呵,舞剧估计不成。会乐器的孩子不少,倒是可以搞个演奏什么的。
    • 《鹅妈妈》组曲,《悼念死去公主的帕凡舞曲》和《波莱罗舞曲》是当年经常听的拉威尔作品,拉威尔的《西班牙狂想曲》也很经典,小妹能否介绍一下?。。。
      • 有这样一种说法,几乎百分之五十的人听的第一首拉威尔的乐曲,就是《波莱罗》,另外百分之五十,是《悼念公主帕帆舞》。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ZT

        拉威尔《波莱罗舞曲》,该作品创作于1928年。《波莱罗舞曲》是拉威尔最后的一部舞曲作品,是他舞蹈音乐方面的一部最优秀的作品,同时又是二十世纪法国交响音乐的一部杰作,被誉为当代最珍贵的艺术纪念碑。本曲是拉威尔受著名舞蹈家伊达.鲁宾斯坦委托而作。民间舞蹈风格的旋律是这部作品的基础。"波莱罗"原为西班牙舞曲名,通常以四三拍子、稍快的速度、以响板击打节奏来配合。形式上,由主部、中间部和再现部构成。但拉威尔所作的这部舞曲,只是借用了"波莱罗"的标题,实际上是一首自由的舞曲。

        有这样一种说法,几乎百分之五十的人听的第一首拉威尔的乐曲,就是《波莱罗》,另外百分之五十,是《悼念公主帕帆舞》。

        作为发源于西班牙的一种风格轻快的舞曲,波莱罗曾在肖邦时代盛行于法国巴黎和拉丁美洲,通常以四三拍子、稍快的速度、以响板击打节奏来配合,由主部、中间部和再现部构成。但拉威尔所作的这部舞曲,只是借用了“波莱罗”的标题,其实是一首自由的舞曲。只有民间舞蹈风格的旋律是这部作品的基础,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一个“配器的渐强音”,速度比一般的波莱罗民间舞曲要慢得多,力度也是渐渐增强的。

        它不大像一部正经严肃的交响曲,倒很像热情奔放的流行舞曲或是摇滚音乐。它比20世纪任何一首交响曲都走红,甚至成为百老汇音乐剧的主题音乐,成为拉夫特主演的电影的片名。它的“流行”好比音乐本身,由一个简单的旋律开始,由更多的乐器不断加进来,汇成一股眩目的光柱,超越了整整60年的时间。在1998年的法国世界杯足球赛的闭幕式上,它照亮了一个巨大的深蓝色海洋,一百多位婀娜的世界名模踩着鼓点的浪花旋转。波莱罗。波莱罗。她们低低的叫喊。波莱罗。波莱罗。它在7月14日法国独立日这一天无限风光,几乎盖过了《马塞曲》,全世界在那天叨念着两个名字:齐达内,《波莱罗》。

        拉威尔这支《波莱罗》最为特异、最为突出的地方就在于它的节奏和速度,节奏自始至终完全相同,节拍速度不变。舞曲开始,由小鼓和中提琴、大提琴的拨弦来表现“波莱罗”的节奏,朦胧平静。持续四小节后,这个主题由长笛和单簧管展开,小鼓做出若有若无的应答,单簧管像是西班牙古老的小城里那一种深沉的歌唱。它使我们想起刚刚从甜蜜的梦乡里醒来后的无事可做的早晨,想起有风吹起的童年时光,想起明天是否有什么不幸来临而感到心中黯然,想起海上经历的某个雾蒙的清晨,想起在高空游历、群星共飞的月夜……想到这一切还不够——大管加进来了,小号和萨克管加进来了,短笛、双簧管、英国管、小提琴、中音萨克管、中提琴和大提琴加进来了,十八种乐器在继续主题及答句同样的反复。

        旋律、和声与节奏始终如一,而用小鼓节奏接连不断地予以强调,流动的线条舒展开来,直至最后两小节,猛然竟转了一个调,诡异甚至是疯狂席卷整个乐队。可就在此时,全曲戛然而止。没有人能料到,宁静迷幻的《波莱罗》会以这样一种方式结束。是粗犷狂野,更是绚烂灵动。无法言传的矛盾通过充满象征性的音乐语言得到了最彻底的宣泄。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西班牙《波莱罗》舞曲,可正是拉威尔突破了舞曲本身节奏上的限制,才得以用一种更自由的方式来表现复杂的内心情感。至于这种情感是火焰般的欲望还是西西福斯般的执著,这倒不重要。就像阅读波德莱尔的诗歌,每个人的感应效果都不一样。发挥联想,营造主观印象才是理解印象派音乐的钥匙。

        拉威尔的所有作品几乎都洋溢着舞蹈的节奏,而这种魅力在《波莱罗》中表现得最为鲜明不可遏制。熟悉这首乐曲的人也许一听到它那著名的“纠缠不清”的节奏,眼前就会幻化出这样的情境:一间低等的西班牙小酒馆,一张残留着酒渍的大圆桌上,神情痴迷、一言不发的西班牙茨冈女郎在众多酒徒的喧闹、掌声和口哨声中不知疲倦地舞蹈……在这令人心荡神怡的音乐魔力的吸引下,舞台上所有的人们全都卷入这热情激昂的舞蹈之中,最后在狂热的气氛中结束。这也是《波莱罗》第一次上演时的情境。

        诗人里尔克的一首诗《西班牙舞女》,或许是对《波莱罗》最形象的诠释:

        像一枚硫磺火柴在手里,白亮的
        向四方喷吐(当它尚未完全燃起)
        扭曲的火舌——:
        在一圈近的观者里
        她的圆舞焦急的,光明而热切的
        开始以扭曲的形式播散开自己。
        而突然她像是整个化成了火焰。
        以她的眼光她将自己的发点燃
        立刻又以一种大胆的艺术手段
        把全身的衣裳在这火堆里旋转,
        从其中她有时上伸赤裸的手臂
        有似蟒蛇被惊醒了沙沙作声息。
        然后又仿佛火焰已包紧她周身
        于是把它全集起来,像满不关心
        往旁边一扔,高傲的看它倒怎样:
        狂怒的翻滚着,它躺在那边地上
        仍燃烧着,像不肯让步或降服——
        可是她仰起脸,觉得胜利已稳确,
        作一个甜美而可亲的微笑,举足
        (娇小而坚决的两足)将它全踏灭。

        这部舞曲非常特殊,具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1、节奏自始至终完全相同,节拍速度不变;

          2、主题及答句同样地反复九次,既不展开也不 变奏;

          3、全曲始终在C大调上,只是最后的两小节才 转调;

          4、舞曲前半部分配有和声,除了独奏就是齐奏 ,后半部分附有淡淡的和弦;

          5、舞曲自始至终只有渐强的变化。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西班牙狂想曲》Rapsodie espagnole:
    • 应该很和以大师的口味。。。
    • 顶完就回家了。。。
    • #34204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