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ading...
Ad by
  • 予人玫瑰,手有余香:加拿大新天地工作移民诚聘求职顾问&行业导师!
Ad by
  • 予人玫瑰,手有余香:加拿大新天地工作移民诚聘求职顾问&行业导师!

钢琴上的约翰内斯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钢琴上的约翰内斯

2006-06-09 09:24:13   来自: Dew (上海)

   这两天被勃拉姆斯的“舒曼主题变奏”(op.9)紧紧扣住了。
  
   勃拉姆斯一直是我非常喜欢的作曲家,起先我听他的交响乐、钢琴协奏曲、小提琴协奏曲,听到几乎能把每个细节都印在记忆中,那个时期大约是在十年以前了,CD唱片还刚刚萌芽,我听的是从西藏路南京东路口的音乐书店里买来的原版磁带,音质相当好,版本也是非常有名气,那时大约刚从“斯特劳斯圆舞曲”类型的音乐中跳出来,正张望着一些更新鲜的音乐,不想就当头遇上了这个“大胡子”作曲家,并且听到了与先前音乐完全不同的音响,奇特的是,几乎是没有任何障碍,我就从那“轻盈的圆舞曲”一下跳进了“大胡子”的旋涡,没扑腾几下子就心甘情愿地陷了进去。
  
   不过,那个时候,接着有像巴赫、贝多芬、莫扎特、舒伯特、舒曼、肖邦、老柴、德沃夏克这样的天才们的作品鱼贯而来,我听勃拉姆斯,基本上还是停留在原先的大型乐队作品中。
  
   虽然有两部著名的钢协在那里,我却没把勃拉姆斯和钢琴联系在一起,十年前我发奋练着车尔尼练习曲,朝着莫扎特、贝多芬奏鸣曲的方向努力,肖邦李斯特是我的梦想,我还没有接触过一首勃拉姆斯的钢琴作品,一点也不知晓其在钢琴作品方面的成就。
  
   后来在一个炎热的夏夜,我躺在地板上听电台的音乐,听到一首“让我在睡眼朦胧中渐渐集中思想并且感受到无限柔情的钢琴作品”,我想那一刻我一定是快要跌入梦境了,关于乐曲的介绍没听清楚,只记得模糊听到是一首“间奏曲”,连作曲家是谁都不知道。
  
   虽然在那种意识状态下,我却还能这么断断续续地想着:“这是多么完美的能用钢琴来表现的乐曲”,“钢琴就是为这样的作品而准备的乐器”,“演奏它的感觉是令人向往的……”
  
   99年11月,秋高气爽的日子,湖南路上铺满了刚落下的梧桐树叶,记忆中那天早晨应该是下了些小雨,空气显得有些个湿润,我去取了那个考级证书,然后来到老师的家,给老师看了一下,老师说:“恩,挺好,让我想想接下来你能弹点什么”。
  
   “这首A大调间奏曲,勃拉姆斯的,听听看。”
  
   我不知道用怎样的言语来表述当我听到这首作品在老师的旧钢琴上响起时的感受,不过我隐约觉得这首作品的似曾相识。
  
   是的,后来在回家的路上,我想起来了,这正是在那个繁星满天的夏夜,我躺在地板上,在清醒与梦境的边缘线上听到的优美的间奏曲,
  
   OP.118,六首钢琴小品,写于1892年,其中第二首即为A大调间奏曲。同年,勃拉姆斯还创作了op.119,四首钢琴小品,这两部作品长久以来是占据我心中最重分量的钢琴作品之一,无论是聆听还是自己练习,反来复去无法生厌,都有无限挖掘的可能,由此对作曲家怀着深深的敬重,也梦想着可以有一天将这两部作品比较完满地演奏出来。
  
   1892年,是勃拉姆斯进入人生暮年之时,创作中不乏许多晦涩艰深的言语,但这首A大调间奏曲却让人发现作曲家年轻时代的印迹,“德国式的浪漫”在秋风落叶中依稀可见,只是被蒙上了一层暗灰的色调而已,乐曲的主题有一个写得非常巧妙的倒影,分别出现在“众赞歌”式的中段之前和乐曲的最后,浪漫到极点的一笔,叫听的人屏住了呼吸……情不自禁赞叹作曲家的手段高明。
  
   就是这样,从这首A大调间奏曲开始,我对勃拉姆斯的钢琴作品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并且一头扎进op116~119的旋涡里,听不同的版本、找乐谱、自己在琴上摸索,乐此不疲。
  
   勃拉姆斯的钢琴作品主要集中在创作的早期与晚期,他的第一部作品是C大调钢琴奏鸣曲,op.1 作于1852年至1853年,那时勃拉姆斯才19岁,从照片上看,是一位面容俊美的翩翩少年,带着一丝忧郁的气质,难以置信这就是30多年以后的那个叫人看不清表情的“大胡子”!1853年,才20岁的勃拉姆斯又创作了很有名气的第三钢琴奏鸣曲(op.5),由五个乐章组成,这个奏鸣曲的唱片很容易找到,所以长时期以来,我听勃拉姆斯的钢琴独奏作品,总是以116~119为中心,再加上这个充满着浪漫气质的第三钢琴奏鸣曲。
  
   注意到“舒曼主题变奏”(op.9)(Variations on a Theme by R. Schumann)是由于朋友的推荐,从乐谱上看,这部作品的技术含量一般,并不属于“技巧型”的作品,作为作曲家早期的作品,录音并不多,估计就算是专业学习音乐或钢琴的人也不一定知晓,不过仔细聆听下来,就觉得真是一部不容遗漏的好作品!
  
   全曲最精彩,最让人无法抗拒的是第十变奏,这个变奏之前的第九变奏,出现在原先的#f小调的下属调——b小调上,这个b小调作为中间过渡,自然进入到色彩明亮的其平行大调——D大调上,于是,充满着诗意和柔情的第十变奏开始了,调性的改变使得这个第十变奏与作品前半部分的色调有了明显的改变,端庄典雅的开端和中间浪漫婉约的旋律塑造出一位“赋予舒曼和勃拉姆斯无限创作灵感的女性”——克拉拉的美好形象。这段才两分钟不到的变奏,在浩如海洋的钢琴音乐中几乎是不为人知的,就好比一颗纯白圆润、散发着淡淡柔光的珍珠,深藏在大堆耀眼夺目价值不菲的宝石之中,让发现的人反而睁大了眼睛,喜欢得不行。
  
   新春佳节的一个静谧的深夜,昏暗的光线下,我独自坐在客厅里欣赏这部作品,只记得这个变奏响起的时候,发现那些周围用来装饰房间的鲜花也在微微颤动着,好像在轻轻地呼应这柔情似水的旋律,吐露着醉人的芬芳。
  
   整部作品由主题和十六个变奏组成,是勃拉姆斯创作生涯中的第一部“主题变奏曲”,与之后创作的的 “帕格尼尼主题变奏”、“亨德尔主题变奏”、“海顿主题变奏”、相比较,“舒曼主题变奏”在作品结构上不及后者庞大,演奏技术相对容易许多,作曲家在乐曲中的情感流露也是比较透明直接,不过值得一提的是,这部作品写于1854年,在上一年也就是1853年10月的《新音乐杂志》上,有一篇名为《新的道路》的文章,舒曼在此文中赞誉勃拉姆斯为天才,使得勃拉姆斯的创作才能进一步得到当时艺术界的肯定,不料一年以后,舒曼却因精神分裂症的严重投入莱茵河自杀未遂,被人救起后送往精神病院,并于两年后病逝。而这时的勃拉姆斯只有21岁,音乐创作刚起步,对舒曼及其夫人克拉拉满怀着敬意和感激之情,这一“舒曼主题变奏”正是勃拉姆斯写于舒曼人生尽头之时,作品开始的舒曼主题出现在#f小调上,梦幻般的旋律中仿佛融进了一声轻轻的叹息,凄清中的浪漫,敏感而略显苍白,舒曼的形象自然地呈现在倾听者的眼前。
  
   “音乐始于词尽之处”,今天听到一位朋友这么说,是的,这些天我反来复去地听着“舒曼主题变奏”,还有从前常听的op76、op118、op119、叙事曲op10、奏鸣曲op5……当这些钢琴作品在耳边响起的时候,我又一次感到被吸走了魂魄,飘然不知去了何处,一时间纵有千言万语,待到落笔之时,却又仿佛梗塞于心头,踯躅地、恍惚着不知从何写起。
  
   而每当这样的时刻,我惟有打开钢琴,放上那心怡作品的乐谱,细细地,慢慢地琢磨着,竭我最大的努力,借助双手,让自己与音乐靠得更近些。
  
   Dew 写于 2006 元宵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Report

Replies, comments and Discussions:

  • 枫下拾英 / 乐韵书香 / 钢琴上的约翰内斯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钢琴上的约翰内斯

    2006-06-09 09:24:13   来自: Dew (上海)

       这两天被勃拉姆斯的“舒曼主题变奏”(op.9)紧紧扣住了。
      
       勃拉姆斯一直是我非常喜欢的作曲家,起先我听他的交响乐、钢琴协奏曲、小提琴协奏曲,听到几乎能把每个细节都印在记忆中,那个时期大约是在十年以前了,CD唱片还刚刚萌芽,我听的是从西藏路南京东路口的音乐书店里买来的原版磁带,音质相当好,版本也是非常有名气,那时大约刚从“斯特劳斯圆舞曲”类型的音乐中跳出来,正张望着一些更新鲜的音乐,不想就当头遇上了这个“大胡子”作曲家,并且听到了与先前音乐完全不同的音响,奇特的是,几乎是没有任何障碍,我就从那“轻盈的圆舞曲”一下跳进了“大胡子”的旋涡,没扑腾几下子就心甘情愿地陷了进去。
      
       不过,那个时候,接着有像巴赫、贝多芬、莫扎特、舒伯特、舒曼、肖邦、老柴、德沃夏克这样的天才们的作品鱼贯而来,我听勃拉姆斯,基本上还是停留在原先的大型乐队作品中。
      
       虽然有两部著名的钢协在那里,我却没把勃拉姆斯和钢琴联系在一起,十年前我发奋练着车尔尼练习曲,朝着莫扎特、贝多芬奏鸣曲的方向努力,肖邦李斯特是我的梦想,我还没有接触过一首勃拉姆斯的钢琴作品,一点也不知晓其在钢琴作品方面的成就。
      
       后来在一个炎热的夏夜,我躺在地板上听电台的音乐,听到一首“让我在睡眼朦胧中渐渐集中思想并且感受到无限柔情的钢琴作品”,我想那一刻我一定是快要跌入梦境了,关于乐曲的介绍没听清楚,只记得模糊听到是一首“间奏曲”,连作曲家是谁都不知道。
      
       虽然在那种意识状态下,我却还能这么断断续续地想着:“这是多么完美的能用钢琴来表现的乐曲”,“钢琴就是为这样的作品而准备的乐器”,“演奏它的感觉是令人向往的……”
      
       99年11月,秋高气爽的日子,湖南路上铺满了刚落下的梧桐树叶,记忆中那天早晨应该是下了些小雨,空气显得有些个湿润,我去取了那个考级证书,然后来到老师的家,给老师看了一下,老师说:“恩,挺好,让我想想接下来你能弹点什么”。
      
       “这首A大调间奏曲,勃拉姆斯的,听听看。”
      
       我不知道用怎样的言语来表述当我听到这首作品在老师的旧钢琴上响起时的感受,不过我隐约觉得这首作品的似曾相识。
      
       是的,后来在回家的路上,我想起来了,这正是在那个繁星满天的夏夜,我躺在地板上,在清醒与梦境的边缘线上听到的优美的间奏曲,
      
       OP.118,六首钢琴小品,写于1892年,其中第二首即为A大调间奏曲。同年,勃拉姆斯还创作了op.119,四首钢琴小品,这两部作品长久以来是占据我心中最重分量的钢琴作品之一,无论是聆听还是自己练习,反来复去无法生厌,都有无限挖掘的可能,由此对作曲家怀着深深的敬重,也梦想着可以有一天将这两部作品比较完满地演奏出来。
      
       1892年,是勃拉姆斯进入人生暮年之时,创作中不乏许多晦涩艰深的言语,但这首A大调间奏曲却让人发现作曲家年轻时代的印迹,“德国式的浪漫”在秋风落叶中依稀可见,只是被蒙上了一层暗灰的色调而已,乐曲的主题有一个写得非常巧妙的倒影,分别出现在“众赞歌”式的中段之前和乐曲的最后,浪漫到极点的一笔,叫听的人屏住了呼吸……情不自禁赞叹作曲家的手段高明。
      
       就是这样,从这首A大调间奏曲开始,我对勃拉姆斯的钢琴作品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并且一头扎进op116~119的旋涡里,听不同的版本、找乐谱、自己在琴上摸索,乐此不疲。
      
       勃拉姆斯的钢琴作品主要集中在创作的早期与晚期,他的第一部作品是C大调钢琴奏鸣曲,op.1 作于1852年至1853年,那时勃拉姆斯才19岁,从照片上看,是一位面容俊美的翩翩少年,带着一丝忧郁的气质,难以置信这就是30多年以后的那个叫人看不清表情的“大胡子”!1853年,才20岁的勃拉姆斯又创作了很有名气的第三钢琴奏鸣曲(op.5),由五个乐章组成,这个奏鸣曲的唱片很容易找到,所以长时期以来,我听勃拉姆斯的钢琴独奏作品,总是以116~119为中心,再加上这个充满着浪漫气质的第三钢琴奏鸣曲。
      
       注意到“舒曼主题变奏”(op.9)(Variations on a Theme by R. Schumann)是由于朋友的推荐,从乐谱上看,这部作品的技术含量一般,并不属于“技巧型”的作品,作为作曲家早期的作品,录音并不多,估计就算是专业学习音乐或钢琴的人也不一定知晓,不过仔细聆听下来,就觉得真是一部不容遗漏的好作品!
      
       全曲最精彩,最让人无法抗拒的是第十变奏,这个变奏之前的第九变奏,出现在原先的#f小调的下属调——b小调上,这个b小调作为中间过渡,自然进入到色彩明亮的其平行大调——D大调上,于是,充满着诗意和柔情的第十变奏开始了,调性的改变使得这个第十变奏与作品前半部分的色调有了明显的改变,端庄典雅的开端和中间浪漫婉约的旋律塑造出一位“赋予舒曼和勃拉姆斯无限创作灵感的女性”——克拉拉的美好形象。这段才两分钟不到的变奏,在浩如海洋的钢琴音乐中几乎是不为人知的,就好比一颗纯白圆润、散发着淡淡柔光的珍珠,深藏在大堆耀眼夺目价值不菲的宝石之中,让发现的人反而睁大了眼睛,喜欢得不行。
      
       新春佳节的一个静谧的深夜,昏暗的光线下,我独自坐在客厅里欣赏这部作品,只记得这个变奏响起的时候,发现那些周围用来装饰房间的鲜花也在微微颤动着,好像在轻轻地呼应这柔情似水的旋律,吐露着醉人的芬芳。
      
       整部作品由主题和十六个变奏组成,是勃拉姆斯创作生涯中的第一部“主题变奏曲”,与之后创作的的 “帕格尼尼主题变奏”、“亨德尔主题变奏”、“海顿主题变奏”、相比较,“舒曼主题变奏”在作品结构上不及后者庞大,演奏技术相对容易许多,作曲家在乐曲中的情感流露也是比较透明直接,不过值得一提的是,这部作品写于1854年,在上一年也就是1853年10月的《新音乐杂志》上,有一篇名为《新的道路》的文章,舒曼在此文中赞誉勃拉姆斯为天才,使得勃拉姆斯的创作才能进一步得到当时艺术界的肯定,不料一年以后,舒曼却因精神分裂症的严重投入莱茵河自杀未遂,被人救起后送往精神病院,并于两年后病逝。而这时的勃拉姆斯只有21岁,音乐创作刚起步,对舒曼及其夫人克拉拉满怀着敬意和感激之情,这一“舒曼主题变奏”正是勃拉姆斯写于舒曼人生尽头之时,作品开始的舒曼主题出现在#f小调上,梦幻般的旋律中仿佛融进了一声轻轻的叹息,凄清中的浪漫,敏感而略显苍白,舒曼的形象自然地呈现在倾听者的眼前。
      
       “音乐始于词尽之处”,今天听到一位朋友这么说,是的,这些天我反来复去地听着“舒曼主题变奏”,还有从前常听的op76、op118、op119、叙事曲op10、奏鸣曲op5……当这些钢琴作品在耳边响起的时候,我又一次感到被吸走了魂魄,飘然不知去了何处,一时间纵有千言万语,待到落笔之时,却又仿佛梗塞于心头,踯躅地、恍惚着不知从何写起。
      
       而每当这样的时刻,我惟有打开钢琴,放上那心怡作品的乐谱,细细地,慢慢地琢磨着,竭我最大的努力,借助双手,让自己与音乐靠得更近些。
      
       Dew 写于 2006 元宵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多好的学习教材啊! 现找来这个A大调间奏曲来听, 是很迷人, 他写的时候一定心中充满爱意.....
    • "从乐谱上看,这部作品的技术含量一般,并不属于“技巧型”的作品,作为作曲家早期的作品"这句话很合适门德尔松的钢琴协奏曲
      • 匠 和 MAESTRO 可不是以技巧来区别的.
        • tongyi ~
    • 有好的版本能传上来听听么?